
《不死魔咒》(Dorian Gray)改編自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王爾德(Oscar Wilde)的同名長篇小說《格雷的畫像》,若你是衝著王爾德這部遠近馳名的小說慕名而來,那你可能會對這部電影大失所望。但是若你還沒看過原作或不介意跳脫原作框架的故事,這部翻拍的電影絕對屬於上乘之作。
王爾德是十九世紀的英國大文豪,身兼劇作家、小說家,甚至還出版許多短篇的故事集,童話故事快樂王子即是他膾炙人口的作品。其所撰寫的長篇劇本多描述當時上流社會發生的情愛糾葛、掙扎,配合機智詼諧的對白,常常上一句挖苦上層階級人士惺惺作態的模樣,卻又筆鋒一轉,狠狠抨擊英國社會的故步自封。而Dorian gray是王爾德唯一的長篇小說,描述一位繼承豐厚財產的富家子弟Dorian gray面對青春和美貌之間徘迴不已,進而沉淪的痛苦過程。
正值青春年少的Dorian gray擁有令人羨慕的完美臉蛋,俊俏的輪廓中藏著純真、善良的潔白之驅,而畫家Basil初見Dorian便被其驚人的臉蛋懾服,且為之著迷瘋狂。在Basil替Dorian畫一幅栩栩如生的側畫像過程中,在一旁的Henry老爺卻認為畫像可以永恆,但人的美貌卻會隨著時間衰老。接著逐步進入社交圈的Dorian遇見一位十七歲女演員Sibyl與之墜入愛河,打算跟Sibyl共度終生。但最終Dorian開始懷疑眼前的Sibyl是否為他心中最初完美又神聖的形象,因此他離開了Sibyl,傷心欲絕的Sibyl投湖自盡結束這段關係。得知噩耗的Dorian悲慟不已,開始夜夜笙歌。令人訝異的是,隨著Dorian越沉淪、越罪惡,畫像裡映照的完美形象卻開始變形、變醜。Dorian的生活開始失控,他用盡全力保護這幅畫,深怕這個秘密會被發現,卻阻止不了畫像裡的他繼續腐敗與沉淪。
王爾德小說中的人物總是充滿對人性困惑、迷惘甚至掙扎,深怕人生停滯不前卻又無可避免捲入謎樣的事件裡,跟希區考克電影裡詹姆士史都華在後窗和迷魂記的角色如出一轍,在平淡的人生裡因為突發事件而造成無可挽回的軒然大波。而這部改編的電影理論上在形塑Dorian Gray這個角色是失敗的,因為王爾德筆下的Dorian其實是暗示一個性別意識錯亂的過程,而畫像就像一面鏡子,反射出他不願面對的內心掙扎。王爾德毫不掩飾寫出Dorian被Basil啟蒙性向,接著再愛上扮演莎翁劇裡男性角色的Sibyl,意味其性傾向導致其人生發生變化,他正在處於一個渾沌階段,不明白要如何認清自己的定位,才會導致他逐步發狂想要保護那幅畫像不被人發現,至於把畫像鎖在房間象徵他性別意識的真相,因此當Basil走進房間堅持看那幅畫,意味巴席爾發現Dorian的性傾向,企圖挖掘出他長久堅守的秘密。但電影裡這部分被拿掉了,電影裡的Dorian變成一個把靈魂交換給撒旦,換取永生青春的縱慾者,不是因為罪惡感而沉淪墮落,存粹只是為享樂而歡愉,不再有那股罪惡、迷惘的迷人氣息,完全扭曲王爾德原作的本意。
雖然編劇拿掉原作最引人入勝的特質,也少了文學氣息鋪陳,但是我覺得改編出另一部不落俗套的商業電影。刻意利用畫像作為貫穿電影的著墨點,增加鬼魅般迷幻氣息,讓維多利亞背景時代顯得更奢華謎樣。編劇弱化Sibyl間接影響Dorian的同性戀情節,反而強調Colin Forth扮演的Henry成為對Dorian墮落的推手,把Henry形塑成一個亦正亦邪的旁觀者,並且也是貫穿全片的關鍵人物。後期編劇更添加原作沒有的劇情,Henry女兒出現不僅象徵新的工業時代來臨,對比出隨著時代推移當Henry等人都以年華老去但Dorian的容貌卻一往如昔,說明這場Dorian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悲劇收場。
飾演Dorian Gray的Ben Barnes表現可圈可點,成功詮釋青年時期純潔無瑕的美少年和墮落後的縱慾者。至於片中最大亮點絕對是Colin Forth扮演的Henry老爺,編劇將他化身成王爾德筆下妙語如珠的角色,散發濃厚的紳士氣息。整體而言,《不死魔咒》就商業片來說劇情相當引人入勝,具備謎團、驚悚、愛情等元素融為一體,但也喪失了原作對同性情結的描繪與鋪陳,是相當可惜的一點。